说实话,这些年接触过不少饮料佬(昵称),一般上来就是:我要出个新品,茶饮料,红茶绿茶就算了,果茶普洱贡菊花还可以,500ml,就这个瓶子,来来来,设计一定要漂亮高档......下来就是一堆市场货,有大牌的,有杂牌的,更有我没见过的。怎么说呢,其实这那些话我根本不想听,不是我装逼,而是有些人根本就“不会”聊产品。
什么意思?简单解释就是:1.老思维、2.没亮点。
众所周知,今天的市场早已是“营销→产品→销售”的模式了,可是仍有人坚守着十几二十年前的老式 “产品→营销→销售” 思维模式。那么这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?那就是一个是真营销,一个是假营销。
讲个故事,有一老哥开厂快20年了,山寨跟风也挣了些钱。前两年对“原泡茶”概念很感兴趣(因为看见有xx大厂在推),当时就找到我们,说自家产量没问题,口味更好,就缺一款牛逼的包装,要做一套500ml系列化原泡茶饮料,广告词都想好了,就叫:原泡留香,真茶本色。是不是很棒?我特马真想起立鼓掌。
正常情况下,设计公司作为战术环节,我们一般不会直接质疑客户的思路,就像拍电影东邪西毒,杜可风不会质疑王家卫一样。首先是出于分工的专业性考量,再者是出于对甲方战略决策者的尊重。可是那次我还是弱弱的问了一句:“喝500ml瓶装茶饮料的青少年真的在乎真茶香色吗?”老板懵逼,然后秒回:怎么不在乎,学生也喝得出原泡茶好,上了年龄的更不用说了,而且xx大厂都在推,我看可以......我立刻明白了,他根本就没有清晰的用户群概念,更别谈用户需求,无脑跟风加自以为是,这已经不是拍脑袋了,简直是拍屁股做决策啊!结果就是那批新品3个月亏了180万最后搭送清仓。另一个故事,去年一个厦门的客户找到我们,一番寒暄套路过后,坦诚甩出 “快茶”概念,商务茶+居家茶,1.5L炮桶瓶,同城闪送......我立刻高潮了,为什么?大家知道,福建人喝茶那是宇宙第一的,而他的思维完全颠覆了我对福建人的理解,我想的是,如果失去了传统泡茶的仪式感,用户能接受吗?他的回答是这样的,嗯,老派茶客不是我们的用户......我们主要针对office的日常饮用和商务来访会议,家庭用户也不矛盾,因为这些人回到家中只是身份转换,对产品的的使用习惯依然保留。当然在口味和包装上会有区别......1.5L嘛,是这样的,一般的纸杯或胶杯是200ml,通常情况加水只会到3/4,如果按150ml计算,1.5L刚好10杯茶......闪送你知道吧?1小时送达那种。对,我们早期不会做传统终端,更别提大流通。我们会跟当地的闪送谈互利,也不排除搭顺丰的收派件渠道......产品本身是我们的有形价值,但是无形价值这块我们定位必须是酷炫潮、新派茶,毕竟各种“小哥”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,我们希望借助闪送、顺丰的新生活形像体现我们的逼格......
有没有闪瞎? 当时的我已经差点跪了。讲道理,这是典型互联网思维的传统行业应用,厉害之处就在于对时间和空间的占用,他避开了500ml的手持瓶装茶市场,学生校园劳工游客不是他的目标,8小时工作台会议桌和冰箱茶几才是他的战场......这样的高知客户不服务,难道去跟土豪交朋友。(请原谅我这么有情怀)短短三个月,他已经在福建推开7个城市,上个月的回款迈过100万......好了,两者对比,高下立判。现在你们知道我说的真营销和假营销的区别了吧。
其实上期Mako邓提到的百岁山玻瓶水,走的就是细分场景下的产品需求之“道”,他们发现了商务及会所的用户需求,果断入市。这个“市”不是创造出来的,它本来就在那里,人人平等,只是有些水企没看见,或看见了不觉得是机会而已。有些人一谈产品必说用户需求,真正一说到用户却全部都是“术”的技巧,完全没有“道”的策略,不过是些画皮般的产品换妆,容量大小,价格高低,更有老板直接就谈设计喜好,广告金句,以为变个脸说句好听的就能卖,岂不知那只是你的喜好,你想听得话术罢了。不在真正的用户需求方面做深度思考,人家凭什么路转粉?
有些营销人我严重怀疑他是不是伪营销,开口马斯洛需求,闭口科特勒定位,画几个倒金字塔,上几张XY图,看见没?空缺所指就是定位所在......定尼马呀,你还有理了,你定的位本质还是别人的牙碎。先扯到这儿,抛砖引玉,自行脑补。需要强调的是,“市场” 就在那里,你的产品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,全在你是不是发现了产品的需求契合。没想明白前,别老想着发新品,没用的。